2009年3月26日-28日,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总结评估与交流会(2001-2008)在山东青岛隆重召开,中国工程院董玉琛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旭副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所长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100多位课题主持人或技术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水生蔬菜研究室主任柯卫东、高级农艺师黄新芳、农艺师朱红莲参加了会议。

    自2001年农业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简称保种项目)实施以来,已初步建立了国家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存体系,包括国家长期库1座,国家复份库1座,国家中期库10座,国家种质圃32个(含2个试管苗库)。截止2007年12月,共收集资源391919份,繁殖更新种质286604份,同时开展了植物学性状、产量性状、抗病性、抗虫想、抗逆性、营养成分和加工品质等性状的鉴定与评价,并对鉴定筛选出的携带育种家需求目标性状的优异资源进行多年、多点的鉴定评价与田间展示,可以说,种质资源在新品种培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植物遗传资源具有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特点,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植物遗传资源,是实现植物科学原始创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植物遗传资源的利用可概括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一是用于基础研究,揭示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生物学机理与系统演化关系,为植物科学的原始创新提供理论基础;二是用于优异性状鉴定和预育种活动,发掘新基因和创造符合育种目标的亲本材料;三是作为育种亲本材料用于培育新品种,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四是用于教学和展览,提供全民族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意识。

    为了考察保种项目的执行情况,本次会议特聘请有关专家对各课题八年来的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我所柯卫东研究员就国家水生蔬菜种质圃保种项目八年执行情况做了课题汇报,汇报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国家水生蔬菜种质圃八年来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会议还对作物种质资源繁殖更新理论与技术、保种专项年报内容与编制、保种专项绩效考核指标与办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3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最后,董玉琛院士特别强调了种质资源的公益性和重要性,鼓励种质资源工作者要把平凡的工作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收集入库(圃)的资源是我国宝贵的物质财富,可以说是维持下世纪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国家水生蔬菜种质圃目前共收集保存水生蔬菜种质1746份,其中,莲549份、茭白205份、芋342份、蕹菜72份、水芹152份、荸荠113份、菱118份、莼菜6份、豆瓣菜15份、慈姑109份、芡实19份、蒲菜46份。12种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大多属于无性繁殖,需要年年更新,工作任务量大,投入人力多,更新时间集中(3~5月)。但由于工作认真仔细,管理科学规范,每年使保存的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全部得以顺利更新,圃内资源生长健壮。我圃八年间共选育水生蔬菜新品种(系)20余个,向2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分发种质1900余份(次),累计推广水生蔬菜面积500万亩以上,并在国内建立10多个万亩以上示范基地。特别是我圃选育的鄂莲系列莲藕新品种,在国内主要莲藕产区覆盖率达80﹪以上。我所水生蔬菜研究室将秉承一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以12大类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为己任,创造良好的资源与信息共享环境和条件,搭建高效的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平台,为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镜像
ICP备案号:鄂ICP备05000828号-4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联合村
您是第 999467 位访问者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28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