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阳光下,南沙新垦镇十五涌附近,一片残荷孤影下,是一片正待收获的藕田。

  藕田远处,几只白色的鸟正在翩翩起舞;藕田近处,十几名穿着橡胶服里的人,和着柴油机“轰隆隆”的声音,弯着腰挖藕。

  由于藕身脆弱,人工挖藕一直难以被取代。当食客们赞美着莲藕的鲜美时,挖藕人的艰辛却鲜为人知。他们如同候鸟一样,全年中有11个月穿巡在广东各地。平均每人每天挖出好几百斤藕,一天站在水中7小时,手指骨节突出,大多患有风湿等病痛。

  记者遇见的这群挖藕人,来自广西、湖南、贵州等地,年轻的只有20来岁,年纪大的近60岁。他们在广东挖藕少则两三年,多则二三十年。

  来自广西钦州的凌叔,就是这群挖藕人中的一员。凌叔今年56岁,戴着一顶黑色毛线帽,微微驼着背。他二十几岁离开广西,这三十多年从没有换过别的工作。去年至今,凌叔已经在这周围的十几片藕田里整整挖了11个月,挖过的藕田的面积足有1000多亩,相当于十几个足球场。

  一件橡胶连体服、一双手套、一顶帽子、一条小船、一台柴油机驱动的高压水枪,是挖藕人的全部工具。凌叔是一个熟练工,他穿着十斤重的橡胶服,弯下腰,侧着头,几乎整个人沉在水中,左手腋窝下夹着水枪,双手在泥中掏挖着,摸索着。不到3分钟,一截完整的莲藕,就迫不及待地浮出了水面。

  凌叔一天能挖出500多斤藕,算下来每个月可以赚五六千元。他只是挖藕人中的一个剪影,看着面前即将收获完毕的藕田,凌叔非常高兴:“这个月的月底我终于可以回家看家人了,我要多拿点钱回家过年!”

  挖藕人各自怀揣着不同的愿望,日复一日耕作在这些藕田之上,演绎着他们的“藕”遇人生。他们用艰辛的劳动,采掘出了餐桌上的美味,也撑起了一家的生活。(南方日报)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镜像
ICP备案号:鄂ICP备05000828号-4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联合村
您是第 999467 位访问者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28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