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上传时间:2011-12-01 浏览次数:6530
绿色食品芡实栽培地的大气、灌溉水及土壤等环境技术条件应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要求,土壤肥力不宜低于该标准规定的Ⅱ级土壤肥力(水田)的要求。栽培地块内应水源丰富,排灌便利,且土壤保水能力较强。
一、种苗准备
(一)催芽 长江流域,早熟品种紫花南芡于3月上中旬、晚熟品种白花南芡于4月上中旬催芽。取出贮藏越冬的种子,漂洗干净,置浅盆中,清水浸泡。水深以浸没种子为度,经常换水。保持昼温20~25℃,夜温15℃以上。10天左右,大部分种子发芽(露白)后便可播种。
(二)播种育苗与假植 播种苗床要求地面平整,无杂草,且避风向阳。将已催芽的种子均匀撒播,300粒/m2。灌水10厘米,随芡苗生长逐渐加深至15厘米。重点防止浮萍滋生。
播种后30~40天,幼苗具2~3枚箭形叶时,移苗假植。假植苗床要求平整、肥沃、无杂草,瘦田可施适量基肥。从播种苗床将幼苗带籽掘起,轻洗附泥,小心分理,顺齐根系。假植行、株距均为50~60厘米,深度以种子、根系及发芽根入泥为度,切勿埋没心叶。初期保水15厘米,后逐渐加深至40~50厘米。此期亦要注意防止浮萍等杂草为害。
二、大田土壤准备
选水位平稳,流速小,肥土层较厚达20厘米以上,土壤含有机质达1.5%以上的微酸性或中性的土壤,且N、P、K三营养元素并重,水深易于控制的田块。深耕2~3次,耙平。定植前开挖锅底形定植穴,直径130厘米,深15~20厘米,同时清除穴内外杂草。按每50kg /667m2均匀穴施腐熟饼肥。
三、大田定植(或直播)
定植时间5~6月份,最晚至7月上旬。芡苗圆盾状定型叶直径25~30厘米时即可定植。从假植苗床起苗时,尽量少伤根、叶,勿使泥污叶片,顺齐摆放,并保湿、遮荫防晒。定植行距2.0~2.5m,株距2.0m,每667m2130~170株,一般145株左右。边行行距1m。相邻行间定植穴交叉相对,定植深15~20厘米。
亦有不育苗而直播者,比较粗放。在平均气温10℃以上时播种,穴播或撒播,穴播者每穴3—4粒。每667 m2用种量1.5—2.0kg。日常管理与育苗移栽者相似
四、芡田管理
(一) 水深管理 定植后10天内水深30厘米,之后逐渐加深至40~50厘米,及至旺盛生长后期和开花结果初期,加深至80~100厘米。若遇涨水,应控制在1.2m以下。开花结果后期,水深降至50~70厘米。
(二) 补苗、除草、培土、追肥 定植后7~10天查苗,补齐缺株。之后,除草、培土3~4次。视长势,每667 m2追施50~100kg腐熟粪肥、1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和10kg氯化钾或硫酸钾肥,以株为单位施于新叶下。开花结果期,于晴天傍晚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和0.1%硼酸混合液,共2~3次。
(三) 病虫害防治
1、炭疽病 病原菌为Couelolruhum nymphearum Auesh.通常5月份始发,7月份盛发,可一直延至10月。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花梗。病斑圆形至椭圆形,直径2~7毫米,后扩大并连合呈不规则斑块;褐色至红褐色,中部色较淡而略下陷,边缘色较深而稍隆起,斑面出现明显的轮纹,并散生小黑点。花梗病斑呈椭圆形或棱形,褐色稍下陷。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叶面喷施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
2、芡实斑腐病 病原菌为Heterosporium variabile,5月份始发,7月份盛发,可一直延至10月。在叶片上产生圆形、多角形至不定形病斑,初呈水渍状湿腐,后转至暗绿色,最后呈深褐色软腐,有时具有轮纹,直径3~4毫米,最大8~10毫米,极易腐烂穿孔,斑面生淡灰褐色薄霉层。病斑易破裂或脱落,致叶片残缺不整,甚至叶片大部分变黑腐烂;花梗受害呈黑褐枯萎。感病轻者果实籽粒小而少,质地差,味道欠佳;感病重者果实籽粒少或无,一般可减产20~25%,甚至60%以上。
防治方法:合理轮作,不偏施氮肥,发病初期叶面喷施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25%多菌灵400~500倍液,少施氮肥。对较重的病叶及时清除,以防蔓延。
3、叶瘤病 病原菌为Entyloma euryale,多在7~8月高温多雨季节发病。初在叶面出现黄斑,后逐渐隆起肿大呈瘤状,直径4~40厘米,高2~8厘米,瘤形不规则,黄色,上有红条纹或红斑。后期瘤状物腐烂,散发黑褐色的球形孢子球,可漂浮传病。瘤状物过大时,可使整片芡叶下沉,且芡实花果不能出水,造成减产。
4、莲缢管蚜:学名Rhopalosiphum nymphaeae Linnaeus,属同翅目蚜科,虫体卵圆形,绿褐色至黑褐色,体细小,长近3毫米,宽近2毫米,有翅蚜翅透明,翅脉色暗,足暗黑色。5月上旬至11月发生,成、若蚜群集叶片、花柄吸汁为害,严重时叶片枯黄卷缩,花梗凋萎,每年发生20多代。防治方法:用40%乐果乳油1000~1200倍液喷雾1次,安全间隔期15天;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喷雾1次,安全间隔期7天。
(2)椎实螺:常见的有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 H. Adams)和小土埚螺(Galba pervia Martens)两种,前者螺体稍大,螺高15~25毫米,宽9~15毫米;后者螺体较小,约12×8毫米。主要啮食芡实嫩叶\嫩芽,影响芡实正常生长,但其为害远不如福寿螺严重。防治方法:随时人工捕杀;或10kg水中加100g敌敌畏、70%乐果,隔3天喷一次,连续3次;或每亩用螺杀0.5~1kg拌成毒土,或茶子饼5~10kg,撒施水中毒杀。
五、采收
芡实可以分一次性采收和多次采收两种方法。
野芡果柄、果实均有刺,采收不便,一般行一次性采收。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在9月下旬,华南地区可延至10月上旬,即当地日平均气温已降到20℃以下时采收。已有少数早结的果实自然成熟爆裂,散出种子,漂浮水面,且多数果实果皮发红,则表示已到采收适期,可立即采收。
栽培芡均进行多次采收,一般在开花后35~55天采收。气温高、水浅时,35天左右即可采收;气温低,水深时,55天左右采收。成熟标志为果梗发软,果皮发红,光滑无腺毛,无或极少粘液,果形饱满并已发软。也可从果实顶部剥出1粒种子检视,如假种皮肥厚、有红斑,外种皮呈橙黄到棕黄色,则为成熟适度。早熟种从8月下旬,晚熟种在9月上旬开始采收,隔4~7天采收一次,7~10次采收完毕。一般第一次和第二次采收间隔7天,第二次和第三次采收间隔6天,第三次采收后隔5天,以后每次间隔4天,每次每株采收1~3只果实。芡实每株共有果实18~20只,其中80%左右的果实可完全成熟,每亩可收干芡米20~25kg。采收时,先在每隔2行之间划出一条条走道,即用竹刀将发黄老叶边缘划破,不伤大的叶脉,使水面上出现一条条小的通道,然后沿走道向左右两边水面上下查找适度成熟的芡果。
六、良种繁育
芡实的选种分株选和粒选。株选一般在第三至第四次采收时进行,入选种株要求符合所栽品种特征,具有大叶2~3张,小叶1~2张;早熟品种大叶直径2m以上,晚熟品种2.5m以上,小叶直径在1m以上;叶面青绿色,小叶光滑,每株有果实15~20个。果实大而饱满,每株选育一个果实。其成熟度应比一般采收成熟度稍高。如尚未达到充分成熟,可在果上剪去部分萼片作标记,待到下次采收时再行采果留种。果实采摘后即行剥开,取出种子,除掉假种皮,淘汰未充分成熟的浅色和不饱满种子,留下充分成熟的种子,淘洗干净,装入蒲包或塑料编织袋中,每包装入10kg。放在深1~2m的流水河沟中保存过冬,也可埋入水下深30~40厘米的淤泥水田中保存,要防止种子受干、受冻和鼠害。
![]() |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镜像 |
ICP备案号:鄂ICP备05000828号-4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联合村 | |
您是第
999467
位访问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