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栽培季节与茬口安排

(一)栽培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初播种,早熟品种7月上、中旬开始采收,一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采收结束。华南地区多在11~12月播种育苗,翌年2~3月定植,早熟品种6月开始采收,一般8~9月采收结束。

(二)茬口安排:

(1)菱、芡实与养鱼轮作,每年一熟制。适用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菱和芡实均需选用耐深水的品种。先种菱,每667m2水面年产菱500~700kg,一般种植3~4年,植株生长衰退,产量降低,改种芡实。芡实每667m2年产干芡米25~40kg,也有的地方在夏秋采收芡实的叶柄,做为蔬菜上市供应。种植2~3年芡实后可再放养种鱼。养鱼的种类宜为食草性、非食草性及适宜不同水深的鱼种并存。食草性的鱼觅食芡实苗、杂草等,为下一次种菱清除杂草。同时鱼类的排泄物又可改良水下土壤,为再次种菱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每年667m2产成鱼150~300kg,养鱼2~3年后,可又重新种菱,进行下一次循环轮作。

2、深水藕、菱和养鱼多年轮作制:适用于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1.0~1.5m的深水湖荡,地下土壤比较肥沃。第一年春季种植耐深水莲藕,秋冬采收,连续种植3~4年,每667m2年产藕1500~2000kg。然后改种菱,春季播种,种植3~4年,每667m2年产菱400~600kg,以后改为养鱼,方法过程同上例。

3、菱、鱼间作制度:适用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的较深水面。在春季播种菱,播种量一般比单作菱减少1/4,待到菱苗出水,形成主茎菱盘和少数分枝菱盘时,才可向水中放养鱼苗,每667m2可投放10~13厘米的大规格鱼苗200~300尾,只能放养鲢、鳙、鲫、鲤等基本不食草的鱼种,不能放养鲂鱼、草鱼等食草性鱼类,以免损伤菱苗。荡内水面要间隔一定距离,用竹竿扎成方框,浮于水面,以阻拦菱盘及杂草长入框内,保持总种养面积15%左右的空闲水面,供鱼类呼吸换气和见光,菱盘不能长满水面,否则鱼类易窒息死亡。菱、鱼间作,每667m2可产菱400~500kg,产鱼100kg左右,对菱的病虫害防治要禁用对鱼类有毒害的农药。

二、秧苗准备

(一)育苗:一般水深超过1.5~2.5m以上的水面,直播出苗困难,即使出苗,也较迟缓,瘦弱纤细,产量较低,可以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若遇菱种不足时,也可采用此法,提高出苗率和成活率。选土质肥沃,避风向阳、排灌方便的池塘作育苗池。将种菱盛放于容器中,加入薄水层,上盖薄膜晒暖,夜晚加盖草帘保湿催芽,芽长至0.5厘米左右时,均匀撒播或条播到育苗池中育苗。播种前要清除育苗池的杂草,浅水菱宜在3月上旬开始催芽育苗,每667m2育苗池的播种量为80~100kg,可移栽5334m2~6667m2大田。育苗池水深一般保持在10~20厘米。深水菱宜在3月下旬开始催芽育苗,每667m2育苗池的播种量为50~70kg,可移栽3334m2~4667m2大田。当菱苗出水后,应逐渐加深灌水,到移栽前1周达到与定植水面的水深相等,以使移栽的菱苗能迅速适应深水环境。

(二)起苗:浅水菱一般在主茎菱盘形成后准备定植,要细心起苗,将2~3株苗扎成一束备用。深水菱一般在主茎菱盘形成后,分枝上也形成1~2个小菱盘时准备定植。起苗时,两手抓握菱苗茎蔓,轮流逐段由下向上提,直至见到白根为止,起苗后放入船舱或盆中,每起8~10株,即将菱盘和茎蔓理齐,合为一束,用绳结扎基部,留出绳的长度以菱苗束长加上绳长之和大于水深30~50厘米为宜,绳的两端头打结,供定植使用。这样栽后菱盘可浮在水面上,茎蔓可基本在水中直立,摇摆度较小,易于成活,待菱茎向下伸长后,根系即可伸入土中,吸收土壤营养。如此逐一起苗,将菱苗理扎和盘放整齐,菱盘朝下,倒放在船舱水中。

三、大田土壤准备

菱的栽培产地环境应符合NY/T391—2000有关大气、土壤及灌溉水质的规定,土壤PH值宜为6~7。宜选择水深0.3~4.0m之间,土质肥沃,风浪较小,涨落平缓的池塘、河湾、低洼水面、湖泊边缘等。水下的淤泥层深度在20厘米以上为宜,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达到1.5%以上。种植前应清除菱塘中的野菱、水绵、水草等杂草,基肥施用应符合NY/T394~2000中4.2及4.5的规定,改造后的土壤肥力指标不宜低于NY/T391~2000中4.6规定的Ⅱ级土壤肥力(水田)指标。每667m2宜均匀施草塘泥等有机肥3000~5000kg。

四、大田栽植

(一)直播:水深1.5m以下的较浅水面,播种后较易出苗,可用直播方法种植。播种前再次清理菱塘,将水中的杂草、水绵、野菱等清除干净,每667m2施用25~30kg的石灰。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初播种,华南地区早熟品种多在11~12月播种,晚熟品种在1~2月播种。播前菱种一般已发芽,芽长0.5~1.0厘米,操作时要注意避免碰断芽头,菱种要保湿,防止干燥,少受损伤,播后易出苗。

播种方法有撒播和条播两种。撒播者每667m2用种20~25kg。条播行距2.0~2.5m,每667 m2用种15~20kg。直播时,早熟品种,塘瘦水深,可适当密植;晚熟品种,塘肥水浅,可适当稀植;未种过菱的生塘可适当密植;上一年种过菱熟塘可适当稀植。大面积直播栽培者,多用条播。

(二)育苗定植:菱的大田定植,应当天起苗,当天栽植,从育苗池起苗后保湿避光运至大田。浅水菱一般在播种后45天左右进行定植,行距1.5m~2.0m,穴距1.5m~2.0m,每穴栽植菱苗一束,约2~3株,将其插入土中定植。栽植密度保持667m2500~800株,土壤肥沃可稀植,土壤偏瘦可密植。

深水菱一般在播种后60天左右进行定植,行2.5m~3.0m,穴距2.0m~2.5m,每穴栽植菱苗一束,约8~10株,用菱叉(在长约5m 的竹竽上装一只小铁叉)将菱束插入水底土中定植。这样使株间靠拢,遇到风浪时可以相互支持,抗风浪能力增强。

五、大田管理

(一)水深调节:水深0.3m~2.0m的水面,宜栽种浅水菱品种。在水深可控制的地方,开始水深宜保持在0.2~0.3m,随着植株的生长,水深逐渐加深,深至0.8~2.0m为宜。水深2.0~4.0m的水面,宜栽种深水菱品种,水深应涨落平缓,不能暴涨暴落。

(二)追肥:追肥使用应符合NY/T394-2000中4.2 和4.5的要求。浅水菱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一般在主茎菱盘形成,并出现分盘时,每667m2追施尿素10kg左右。将肥料与河泥混合,做成肥泥团,分塞入水下泥中,以防流失。开花结果期,以追施磷、钾肥为主,此期菱盘基本盖满水面,宜在无风的傍晚,用0.2%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雾,每隔10~15天一次,进行2~3次。

深水菱宜根据菱塘的肥瘦,少施或不施肥,也可在花果期叶面施肥,方法同浅水菱。

(三)防除杂草:主要在菱的生长前期易于发生,一般以人工除草为宜。

(四)建造生物防风消浪带:通称扎菱垄,即在菱的外围水面,浮栽水草,相互连接,形成水上“长龙”,借以防风消浪,减轻冲击;同时防止杂草、杂物漂入菱群中。大面积的河湾、湖荡种植深水菱,可以建扎菱垄。方法是:在直播菱苗出水后或移栽育苗定植后,于菱塘外围距菱株3~4m处打桩,桩间距离15~25m,视水流缓急和风浪大小而定具体间距。一般要求打桩入土50~70厘米,上端出水1.0~1.5m,以保在汛期不致将桩全部淹没水中。绳在桩上要扣以活结,使绳能随水涨落,始终浮于不面。最后在绳上每隔30~40厘米,夹空心莲子草(水花生)枝段2根,枝段长20~30厘米,使之浮水生长,1~2个月后枝繁叶茂,形成水上围堤。很必要时进行适当修剪,以防干扰外部菱盘生长。

(五)防治病虫害:

1、菱角纹枯病:菱角的重要病害。主要为害叶片,水中叶或浮水叶均可受到危害。叶片初生圆形或椭圆形至不定形水浸状云纹斑,或黑褐色小斑。病健部界限明显,两处病斑逐渐扩大合并,致使叶片腐烂枯死。病部上可见菌丝攀绕和由菌丝纠结形成的菌核,还可为害叶柄和茎,使之腐烂。叶斑表现有时有稀疏白色菌丝,在病斑或其附近形成菌核。该病以菌核在土中越冬,也有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残体或杂草等其他寄主之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再侵染主要靠田间病株,病菌借菌丝攀缘或菌核借水流传播,连作田间遗落的菌核数量多,高温高湿或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菌核在 27℃~30℃和相对湿度95%以上,1~2天内就可萌发菌丝,侵染适宜温度 8~32℃。

防治方法:①选水位涨落平缓,风浪较小,土壤含有机质丰富,淤泥层较厚的湖泊、池塘栽种,秋冬季节及时清除田边杂草。②加强肥水管理,以粘性河泥或肥与粪的混合物作基肥,施足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花果期喷施磷钾肥,促进结果。灌水深浅适度,以水调温调肥,提高抗病能力。③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井霉冈素水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一次,安全间隔期15天。

2、菱角白绢病:菱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和纹枯病混发,造成严重为害。菱角白绢病病原菌为Sclerotium  rolfsii Sacc,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浮在水面的菱角。发病初期叶片产生浅黄色至灰色水渍状斑点,后逐渐扩展成圆形至不规则形斑,病重时可扩大到全叶。叶背生出白色浓密菌丝至茶褐色的菌核,一般每片病叶上有菌丝20~60粒,多则达百粒以上。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叶片正面也会长出菌丝和菌核,使部分或全部叶片腐烂。叶柄发病,多腐烂脱落;幼果发病、多腐烂;成长果发病则无法食用。该病以菌核在菱塘周围杂草、土中或附在病残株上越冬,或以菌丝体随病残体遗留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平均气温达到20℃以上时,菌核萌发长出菌丝,菌丝与菱的浮水叶接触进行初侵染。菌丝经伤口或直接侵入植株,成为中心病株,发病中心形成后不断向四周蔓延,病部长出菌丝或菌核,与健株接触或通过杂草、病菌漂浮及菱萤叶甲等传播,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或高温、大暴雨或连阴雨初晴后易发病。发病温度范围为12~3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镜像
ICP备案号:鄂ICP备05000828号-4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联合村
您是第 999467 位访问者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28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