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田怎样调控水位和科学施肥?
作者: 上传时间:2009-01-22 浏览次数:4320
茭白植株高大,需肥量大,应重施有机肥作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的猪牛粪肥和厩肥2000-3000公斤作基肥。新茭田追肥应采用重、轻、重的原则,即分蘖前重施,以增加有效分蘖。分蘖盛期到后期视苗情适当补施,防止脱肥早衰。孕茭期重施,促进肉质茎膨大,提高产量。具体做法是:在栽植后10天左右,茭株已长出新根成活,施第一次追肥,每亩施人粪尿肥500公斤,称为提苗肥。第二次在分蘖初期每亩施人粪尿肥1000公斤,以促进生长和分蘖,称为分蘖肥。第三次追肥在分蘖盛期,如植株长势较弱,适当追施尿素每亩5-10公斤,称为调节肥;如植株长势旺盛,可免施追肥。第四次追肥在孕茭始期,每亩施腐熟粪肥1500-2000公斤,称为催茭肥。
二熟茭一般在定植当年秋季采收一次秋茭,冬季植株叶片全部枯死,进入休眠期,来年春暖后萌芽、分蘖,夏初采收一次夏茭。从萌芽至孕茭只有3个月时间。因此对于栽植后第二年采收的老茭田,追肥应掌握早且重的原则,重点在“萌芽肥”和“孕茭肥”,争取夏茭在高温前孕茭。在开春后,老茭墩开始萌芽时,施第一次追肥,每亩施人粪尿2000-3000公斤。称为催芽肥。在开始孕茭时施第二次追肥,每亩施人粪尿肥3000公斤,如粪肥不足,可加施尿素8-10公斤。称为催茭肥。如果全部施化肥,则茭肉发硬,品质差,因此,应以速效有机肥为主。
茭白水位调节应采用前浅、中深、后浅的调控原则。萌芽至分蘖前期,保持3-5厘米浅水,以利提高地温,促进发根和有效分蘖。分蘖后期水位逐渐加深到10-15厘米,以抑制无效分蘖。气温超过35℃时,应适当深灌降温,定期换水,防止土壤缺氧引起烂根。进入孕茭期,水位应加深到15-18厘米。秋茭采收后期,应降低水位,以利采收。进入休眠期和越冬期,茭田应保持2-4厘米的浅水或湿润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