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资助: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水生蔬菜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2012BAD27B00)

    摘要:本文介绍了莲藕(Nelumbo niucifera Gaertn.)产品地下分布特点、采挖期莲藕田和莲藕产品状态、传统人工采挖的高强度与劳动力老化之间的矛盾、莲藕机械采收的原理、我国莲藕采挖机械研制的历程以及我国莲藕采挖机械的使用现状。指出,自动化、智能化和采收便利化是未来莲藕采挖机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莲藕、人工采挖、机械采挖

 

Techniques for Manual Harvesting and Mechanical Harvesting of Lotus Root(Nelumbo niucifera Gaertn.)

Liu Yiman  Ke Weidong  Huang Xinfang

Wuhan Vegetable Research Institute, Hubei Aquatic Vegetable Research Institute

No. 1, Zhangjiawan St.,Hongshan District, Wuhan ,Hubei, 430065, P.R.China

E-mail: Liuyiman63@163.com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t with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ound product organs of lotus root(Nelumbo niucifera Gaertn.), the natural state of cultivation field and underground product organs of lotus root during harvesting perio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igh labor intensity and aging of the labor force in traditional lotus root manual harvesting, the principle for lotus root mechanical harvesting and the R&D history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lotus root harvesting machineries in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e authors pointed out that automatization, intelligentialization and facilitation should be the key field of lotus root harvesting machinery R&D in the future.

Key words:lotus root(Nelumbo niucifera Gaertn.),manual harvesting,mechanical harvesting

 

    莲藕(Nelumbo niucifera Gaertn.)是湖北省及武汉市的主要水生蔬菜,也是该地区的传统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及优势农产品,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环境改良及农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但是,在莲藕种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莲藕产品采挖困难成了莲藕产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传统上,莲藕采挖完全依靠人工,劳动强度大,是最辛苦的生产环节,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男性在从事此项工作。湖北农村有句俗话说,“男人五活只有三宗苦,下塘挖藕第一苦”。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在农村男人从事的主要劳动中,只有三种算得上是辛苦的劳动,而其中挖藕是最辛苦的劳动。随着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老龄化程度加剧,莲藕采挖困难与莲藕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越亦来越突出。因此,如何减轻莲藕采挖强度,使莲藕采挖环节更加省力和高效,成了莲藕从业者不断思索和探讨解决的问题。近10多年来,通过有关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以及有关公司、企业、莲藕生产者和业余爱好者的努力,我国在莲藕采挖机械研制与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 莲藕产品在地下的分布特点

    莲藕产品器官是膨大的根状茎,其结构分为主藕、子藕(部分藕支还有孙藕),主藕又分为藕稍、主段藕及藕头。莲藕产品器官结构的形成,即主藕与子藕的发生与生长规律性很强,主藕节段数与子藕支数、子藕在主藕上的着生部位与子藕节段数、主藕与子藕分布方向和位置等均具有规律性。就莲藕产品器官的垂直分布而言,传统品种入泥较深,深者达1m以上;现代品种入泥较浅,一般深30~50cm。就莲藕产品器官群体的水平分布而言,不同的藕支在田间的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呈随机分布。以一般品种产量2500kg/667m2、单个整藕质量3~4kg计算[1],则整藕分布密度为0.94~1.25支/m2,亦即平均约1支/m2。至于单个整藕藕支, 占地面积一般1 m2以下, 水平着生,分布规律明显。只要找到藕支中的藕稍、藕头、主段藕、子藕及叶簪等任何一个部位,则容易判断该藕支其他部位的大致分布位置。而且,藕支在地下分布位置与立叶着生也有明显的关系。采挖过程中,如何找到藕支在地下的确切分布位置,如何判断单个藕支在地下的分布状况,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也需要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2 采挖期的藕田及莲藕产品状态

   根据采挖期莲藕田水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干田和带水田。干田指采挖前放干田水,由于干田土壤相对板结,一般采挖效率较低。不过,干田状态下,男女老幼均可下地采挖,相对便利一些。干田采挖的情况在西南地区及北方部分产区较多。带水田指采挖期间保持一定水量,根据采挖习惯、采挖方式及土壤质地等不同,田间保持的水量不同,一般保持水深3~30cm,也有保持更深水深的。带水田的泥层松软,容易采挖。湖北及长江流域地区基本都是带水采挖。

   根据采挖期莲藕产品状态,可分为菜用藕和种用藕(即“菜藕”和“种藕”),二者又可分别分为青荷藕和老熟藕。湖北地区菜用青荷藕采收期一般在6月中下旬~7月下旬(设施早熟栽培时可以提早到5月中下旬),菜用老熟藕采收期一般在8月上中旬~翌年4月下旬(采用“浅水栽培、深水越冬、延迟采收”模式时,采收期可以延迟到翌年6月中旬);种用青荷藕藕与菜用青荷藕采收期一致(对青荷藕“采大留小”,其中的“大”即指相对较大的藕支,作菜用;“小”即指相对较小的藕支,作种用),种用老熟藕采收期一般在3月中旬~4月下旬。

   传统上,不论干田,还是带水田的莲藕均采用人工采挖。近10余年来,随着莲藕采挖机械的应用,机械采挖比例不断上升。不过,采挖机械主要在菜用青荷藕采收后期及菜用老熟藕采收中应用,并且只在带水田内进行。种藕仍以人工采挖为主。

3 莲藕人工采挖及挖藕工年龄结构问题

    莲藕人工采挖时,使用的器具为专门的挖藕锹(图2、图2),不同地区的挖藕锹形制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基本要求是便于翻挖藕天泥土和少量舀水。人工采挖的优点是,可以保持藕支的完整,特别是种藕对藕支的完好程度要求较高,要求顶芽不受损伤,而且表皮机械伤要少、要小,目前大多采用人工采挖。人工采挖的缺点是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就劳动强度而言,以莲藕入泥深度30~50cm计,则泥土翻挖量约为200~330m3/667m2。通常,人工采挖时每667m2需要人工10~12个,每个人工平均挖藕约200~250kg,则每个人工翻挖的泥土量平均约为25m3

   应该说,主要由于莲藕采挖劳动强度过大,导致新生力量来源缺乏,使得挖藕工年龄的老化程度越来越明显[2]。2011年,笔者曾经在湖北省武汉市郊区的6个莲藕采挖现场调查过挖藕工的年龄,共调查56人(全部为男性,分别来自湖北省汉川市、鄂州市、武当山、嘉鱼县及武汉市新洲区),结果平均年龄51.16岁,最小的37岁,最大的67岁,其中45岁以上年龄的人占73.21%。与笔者所在工作单位有长期合作关系的湖北省汉川市的一个专业莲藕采挖队,共有成员40多人,1994年该采挖队成员中约有一半人年龄在30岁以下,但2014年该采挖队中年龄最小的为42岁(只有1人),其余都在45岁以上(其中50岁以上成员约占三分之二)。也就是说,近20年来该采挖队基本没有新增加过年轻人,只有成员不断老病退出。挖藕工队伍后继乏人,是莲藕生产环节,甚至是整个莲藕产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实现机械化采收,是未来莲藕产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图1 莲藕人工采挖器具——挖藕锹

图2 挖藕锹在莲藕人工采挖中的应用

4 莲藕机械采挖

4.1 原理

   所谓“莲藕机械采挖”,实际上是高压水冲挖采收,应用高压水切割、破碎、冲刷莲藕产品周围土壤,让莲藕自行浮出水面或借助人工取出。由于采用高压水冲挖代替了人工翻挖,不仅可降低劳动强度,而且可提高劳动效率。

4.2 我国莲藕采挖机械发展历程

   莲藕机械化采挖(高压水枪冲挖)技术,最早在日本开始应用,我国部分地区曾经有过引进利用。日本挖藕机有不同型号,每667m2采挖时间为2.5~4 h。不过,日本农民仍然以手持水枪冲挖、人工辅助掘取为主,每天采挖量500kg以上[3、4]

   我国莲藕采挖机械研究始于2O世纪 70年代,由当时的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等大学和科研单位进行。当初设计思路是模仿人工采挖莲藕的动作,用机械手采挖,但样机试验效果差,采挖速度慢,莲藕损伤重,商品率低[5]。1984年,武汉工学院的李凡爱也发表过有关挖藕机研究的文章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镜像
ICP备案号:鄂ICP备05000828号-4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联合村
您是第 999467 位访问者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2825号